前言: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,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。
前几日,我们探寻了“金融大鳄”——索罗斯。
今天,小编带大家走进“股神”巴菲特。
1930年8月30日,美国奥马哈市一个五斤四两早产儿的出生,让这个刚刚经历经济大萧条的家庭更加困顿。
相较于索罗斯,巴菲特是幸福的,虽然出生时正处在大危机时代,但是好在原生家庭还算富裕,不用饱受战乱,不用每天提心吊胆。
小时候,他最爱的玩具是存钱罐,最爱玩的游戏是与数字有关的一切活动,稍微长大一点就收藏邮票和钱币。
7岁时,巴菲特读了《赚到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》,并向家人宣布:“我一定要在35岁之前,成为百万富翁!”
10岁那年,巴菲特第一次去了纽约;而巴菲特到了纽约,不去游乐场,不去动物园,他要求父亲带他去的地方是:纽约证券交易所。
纽交所繁荣的景象,让幼小的巴菲特下定决心:“我要赚钱!钱可以让我独立,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而不是让别人主导我。”
11岁,巴菲特就开始炒股。他用自己和姐姐攒下的零花钱,以38.25美元的价格,买了3股股票。但这支股票很快就跌到27美元,于是,在股票价格涨回到40美元的时候,巴菲特赶紧就抛掉了。从这笔交易中,姐弟俩赚到5美元。而后来,这支股票很快就涨到了202美元——只要巴菲特能多持有几个月,他赚到的钱将翻近百倍。
巴菲特也从中学会了三个非常深刻的教训:
第一, 股票的买入成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成长空间;
第二, 短期的蝇头小利不重要,重要的是长期收益;
第三,如果他的投资失误,可能有人会因此而烦恼和不安。
由于这些顿悟,日后巴菲特把这次投资当成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。
13岁时,巴菲特就找了一份报童的工作,每天早晨和下午各送报一次。
1944年,巴菲特进行了人生第一次报税——此刻,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短期目标,赚到了1000美元。
16岁那年,巴菲特和同学搞了一家游戏机公司,每个星期能净赚50多美元,让巴菲特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。他们还花350美元买了一辆破旧的劳斯莱斯汽车,用于出租,每天能给他们带来30美元的收入。
1947年,巴菲特高中毕业,此时他已经攒了6000多美元。
19岁,巴菲特毕业时已经拥有了9800美元的存款。
大学毕业之后,想继续深造的巴菲特虽被哈佛拒绝,但他又向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提出了申请。
由于他的商业和投资经历,哥大直接免试录取了巴菲特。
哥大的知名教授、《证券分析》的作者,本杰明·格雷厄姆成为了巴菲特的大学老师。
巴菲特从这位开创了现代证券分析理论,被誉为“证券分析之父”、“投资大师”、“华尔街教父”的本杰明·格雷厄姆这里学到了“价值投资”的理念。
日后,巴菲特将终生秉持这一理念,并成为其最有名的鼓吹者和获利最丰的实践者。
1951年,21周岁的巴菲特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。学成毕业的时候,他获得最高A+。
1956年,他建立了巴菲特合伙公司(Buffett Partnership)。
渐渐地,巴菲特在奥马哈的名声越来越大,人们都在传言,“跟着巴菲特投资就能发财”,很多人甚至会专程到他常去的餐厅就餐,或者跟着他到俱乐部去,只为了能坐在他的身边听个一言半语。
1962年,巴菲特掌握的资金已经超过700万美元,他个人资产也达到102.5万美元。32岁的他,实现了自己七岁时许下的百万富翁梦想。
1964年,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。
1965年,巴菲特35岁,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资产达到了3700万美元,他的个人资产也达到680万美元。
1973年,美国再次经历了经济危机,股票价格剧降,华尔街一片恐慌。不过对巴菲特来说,这却是他的黄金时候。
1972年的股市繁荣期,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只有17%是股票产品。
1973年,大家都恐惧时,巴菲特大胆入手,最值得称道的一笔,就是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,当时的市值只有8800万美元。巴菲特认为这家报纸在华盛顿地区已经取得合法垄断地位,具有持久性的竞争力,至少值4-5亿美元,于是就大胆地入股。2个月内,巴菲特买下了10%的华邮股票,成为华邮第二大股东,这些总共只花了1060万美元。
1995年,当初投下的1060万美元,不仅股票价值已经上涨到4亿多美元,还每年额外给伯克希尔带去约700万美元的分红。
1987年10月,美国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股灾,史称“黑色星期一”。半天之内,道琼斯跌去22.6%,纽交所蒸发了占全国GDP1/8的市值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,几乎所有公司的股价全都剧降,可口可乐也不例外。
但巴菲特却大量买进可口可乐的股票。
此后两年,巴菲特总共买了可口可乐公司7%的股票,为此花去了10.2亿美元——当时伯克希尔公司的净资产也才34亿美元。
1990年5月下旬,伯克希尔开始发行A类股,巴菲特本人正式成为亿万富翁。
1991年,巴菲特买的可口可乐股票已经增值到37.43亿美元,两年回报率高达266%,这也是是伯克希尔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。
2000年3月,巴菲特成为RCA注册特许分析师公会荣誉会长。
2006年6月,巴菲特宣布计划将大部分财富捐赠给慈善事业。他在一封公开信中宣布,大部分捐赠将流向盖茨夫妇(Bill and Melinda Gates)的基金会。
据统计,1965-2006年的42年间,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.46%,累计增长361156%;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.4%,累计增长幅为6479%。
巴菲特的投资哲学经常被称为“价值型投资”,因为它看重的是企业的价值,而非其股价的运动。
巴菲特最著名的理念之一就认为,投资者只应该买进那些他们坚信可以永远持有的股票。多年来,巴菲特一直坚持着只对少数大企业进行大力度投资的做法,应该说也是这种理念的体现。
对于巴菲特而言,价值型投资意味着非常严格的纪律。但巴菲特偶尔也会突破自己的规则,而这正说明,对他而言,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正是:投资必须讲求实效,不能固步自封。
严格说来,价值型投资者是不该去在意企业的股价或者说市值的,因为拥有一家企业的真正价值,是在于其给予所有者,即股东的利润回报。不过,即便是价值型投资之父格雷厄姆也承认,当一家企业由于某种缘故被市场低估时,购买其股票的投资者是可以在未来某一时刻,市场意识到曾经的误判,股价反弹时获得额外回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