岁月近了,年华便远,恍恍惚惚已是中秋时节。
繁华如梦,流光易散,季节深处,搁浅着谁的锦瑟华年?
风叶鸣廊,秋水拂尘,明月高悬,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?
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”,三首最怕读懂的中秋诗词,诉说着千年的忧伤。
岁月近了,年华便远,恍恍惚惚已是中秋时节。
繁华如梦,流光易散,季节深处,搁浅着谁的锦瑟华年?
风叶鸣廊,秋水拂尘,明月高悬,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?
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”,三首最怕读懂的中秋诗词,诉说着千年的忧伤。
1.北宋·苏轼《阳关曲·中秋月》
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一直是词坛上的一大佳话,这首《中秋月》写于公元1077年,也就是写《水调歌头》的后一年。
当时苏轼由密州调往徐州,苏辙与之同行,到了徐州后,又住了百余日,兄弟二人七年来第一次共度中秋。
可惜的是中秋过后,苏辙要到河南赴任,临别之际,苏辙写了一首《水调歌头》,“今夜清尊对客,明夜孤帆水驿,依旧照离忧”。
苏轼读后觉得太悲,便和了一首,“我醉歌时君和,醉倒须君扶我,惟酒可忘忧”。
可即使潇洒如苏轼,在面对离别时,也是难以释怀,所以又写了这首《中秋月》,道尽了久别重逢,又再次离别的伤感。
傍晚的云彩渐渐散去,夜幕降临,天地间一片清寒。
浩瀚的银河中,一轮玉盘悄悄地转动着。
在这月圆之夜,与亲人相聚,把酒言欢,本是一件美事,然而此生中如今夜这般情景并不是常有的。
明年的中秋月亮依然会升起,不知赏月之人又会在何方呢?
花开有时,月圆会缺,光阴的两岸,离别和相聚一样长短。
人生没有永远,来日并不方长。
天涯路远,各自成愁,惟愿珍惜当下,不负流年不负卿。
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。
出自北宋苏轼的《阳关曲·暮云收尽溢清寒》
暮云收尽溢清寒,银汉无声转玉盘。
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。
赏析
这首小词,题为“中秋月”,自然是写“人月圆”的喜悦;调寄《阳关曲》,则又涉及别情。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,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,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。
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,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,而从“暮云”说起,用笔富于波折。明月先被云遮,一旦“暮云收尽”,转觉清光更多。句中并无“月光”、“如水”等字面,而“溢”字,“清寒”二字,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,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。
月明星稀,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。“银汉无声”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,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,但由于遥远,也就“无声”了,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。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,恰如一面“白玉盘”似的。语本李白《古朗月行》: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”此处用“玉盘”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,而“转”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,而且暗示它的圆。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,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,而人自在其中。
明月圆,更值兄弟团聚,难怪词人要赞叹“此生此夜”之“好”了。从这层意思说,“此生此夜不长好”大有佳会难得,当尽情游乐,不负今宵之意。不过,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,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。兄弟分离即,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“此生此夜”之短。从这层意思说,“此生此夜不长好”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。说“明月明年何处看”,当然含有“未必明年此会同”的意思,是抒“离扰”。同时,“何处看”不仅就对方发问,也是对自己发问,实寓行踪萍寄之感。末二句意思衔接,对仗天成。“此生此夜”与“明月明年”作对,字面工整,假借巧妙。“明月”之“明”与“明年”之“明”义异而字同,借来与二“此”字对仗,实是妙手偶得。叠字唱答,再加上“不长好”、“何处看”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,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。
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“人月圆”的愉快,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,归结到别情。形象集中,境界高远,语言清丽,意味深长。《阳关曲》原以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诗为歌词,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,大体切合,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。
苏轼
苏轼,(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)字子瞻、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,汉族,眉州眉山(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历史治水名人。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。文纵横恣肆;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;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苏轼善书,“宋四家”之一;擅长文人画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与韩愈、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作品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《潇湘竹石图卷》《古木怪石图卷》等。